笔者在与宝马官方的沟通中,曾经建议宝马要接受当前消费者习惯性的读音,理由有二:一是这种发音已在中国消费者中广泛使用,顺应这一习惯可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二是品牌的本土化需要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接受“叉5”不仅展示了对消费者语言习惯的理解,也能增强品牌的亲和力,进一步巩固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品牌的命名和发音在企业文化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品牌的传播中,统一的发音和名称能够确保品牌的辨识度和一致性。然而,宝马此次的调整表明,他们似乎正试图在全球形象和本土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看似有限度的“妥协”背后,实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营销策略:
能理解,宝马过去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本土化发音”,或许是因为“叉”这一读音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认同并不符合其高端形象。然而,随着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版图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中国市场上,显然消费者的习惯和文化感知可能比品牌原有的全球化规则更重要。
不得不承认,相比其他跨国车企,宝马在本土化营销方面一直表现出色。
早在2024年春节期间,宝马推出的《巴依尔的春节》、《马上快乐》等一系列广告片便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广告没有强硬的产品植入,反而通过与中国民俗文化的融合,巧妙地传递出宝马的品牌精神。这种方式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也凸显了宝马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
尤其是在今天浮躁的市场当中,如何诠释豪华品牌的独特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做的、可以做的,并不只有从德国照搬,如何和中国人的认知相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当然,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迁就”,而是通过长期观察和敏锐洞察,将品牌调性与本土文化做出精准融合的结果。
此前,宝马集团在中国的德方高管,就曾经以蹩脚的中文,进行发布会全场讲解;也曾骑着自行车逛故宫;高翔也会自己开车往返北京和秦皇岛,把谦大爷请到mini的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