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金融产品助力“知产”落地生金

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正在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记者近日从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了解到,知识产权正在与金融不断创新融合,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ABS(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等多元化方式,变“知产”为“资产”,助力创新“落地生金”。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跑出加速度

金融监管总局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帮助企业盘活专利资源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实效。

上海某工业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产工业耗材的高新技术企业,持有相关专利13项。建行上海金山石化支行在走访中了解到该公司有资金需求,立即组织工作人员依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简称“知识产权内评法”),采取信用追加专利质押的担保方式,为该企业成功申报2000万元授信额度。“以前听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间长、成本高,没想到这次服务效率这么快!”该企业负责人开心地说道。

据介绍,知识产权内评法由建设银行在业内首创,并于去年9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科创企业聚集的省份开展试点工作。知识产权内评法以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制定的《专利评估指引》为指导,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公布的专利许可数据为支撑,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核心要素出发,较为科学地评估得出专利价值,实现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评估由“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评估”、由“经验评估”转向“标准评估”、由“人工评估”转向“智能评估”,为科技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

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内评法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评估效率,更快速、全面、准确地体现企业综合科技创新能力,仅建行上海金山石化支行一个月内成功就落地7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当地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助力。

邮储银行也推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帮助企业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

浙江宁波一家从事汽车线束、IML模内注塑、汽车塑料件等生产制造的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拥有19项发明专利,2023年销售额超过1.7亿元,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今年快速扩大规模,这家企业一度遭遇资金周转不畅的难题。企业了解到邮储银行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发放贷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到邮储银行宁波分行。

“对于优质的知识产权型企业,我们全力做好服务支撑。从长期来看,这家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这也是我们予以金融支持的重点企业。”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客户经理潘莹莹表示。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多次上门调查、收集贷款材料,最终根据客户所需资金情况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50万元。这笔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贷款是邮储银行宁波分行2024年发放的首批新型押品贷款之一。

知识产权ABS频频落地

在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助力下,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ABS)频频落地,7月以来就有多个产品成功发行。

7月5日,“兴业圆融-成都中小担3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这是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据介绍,本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规模10亿元,成都高新区首期发行规模1.4亿元,优先级证券评级AAA。项目由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等单位牵头,包含华润信托在内的多家机构共同参与。产品入池企业14家,聚焦中试平台,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为底层企业30项知识产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6项),获得证券化融资近1.4亿元。

7月2日,由华安证券担任计划管理人、南京鑫欣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华安鑫欣-芜湖市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并设立,该项目为安徽省首单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首期优先级票面利率2.63%,发行期限1年,评级AAA级,涵盖了半导体、医药、3D打印等多个行业科创企业,在底层资产中的10家企业中,多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该项目中,华安证券不仅在产品结构设计上进行了市场化增信的创新尝试,打破以往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需要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增信担保的前例,采取由徽商银行开具银行融资性保函的方式,为底层科创企业进行增信担保;同时,也在发行定价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首期发行票面利率仅2.63%,并积极协助企业理解运用相关贴息政策,将企业实际加权融资成本降至2%以内。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具有融资规模大、期限长、流动性强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创新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联合资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伴随多项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政策落地,知识产权ABS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快速发展,发行规模呈波动增长态势。2022年12月,交易所出台特定品种的资产支持证券指引,明确优化知识产权ABS挂牌条件。2023年知识产权ABS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全年共发行47单,发行单数较2022年增加12单;发行规模为78.85亿元,同比增加23.23%。2024年1月至3月,知识产权ABS共发行9单,发行规模为13.18亿元。

 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作为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险发挥着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风险保障的双重作用。

记者从太平洋产险方面了解到,针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运用,太平洋产险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险产品体系。从承保规模看,专利执行保险是太平洋产险运营的主要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从覆盖范围看,太平洋产险已出具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农产品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各种知识产权保险方案,其中不乏多项全国首创的产品。如2022年11月,太平洋产险推出了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安全保险,基于数据存证平台创新承保模式,专项保护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在全国率先走出数据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和保护的新路径。

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表示,中国人保按照“政府引导、商业对接、专业运作”的总体工作模式,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一是深化地方合作,探索特色发展方式。自2011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人保财险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落地。截至2023年底,累计为超过3.2万家企业的近5万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400亿元风险保障。二是推进产品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目前,产品覆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过程,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及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全品类的二十余款产品。三是建立专家机构库,推进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首次建立知识产权保险专家库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库,获批建设业内首个“国家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试点平台”,将对推动知识产权保险规模化、平台化、集成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四是开展基础研究,推动行业发展。2021年10月,在广州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中国人保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险中心”,这是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险中心。2022年9月,设立知识产权保险创新实验室。2023年2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业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