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山今/文)两年前,《独行月球》31亿票房,拯救了彼时的暑期档。两年后,《抓娃娃》4天6亿,再次救市。
开心麻花成功了两次,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沈腾马丽成功了两次。
最近几年的开心麻花致力于解决口碑问题,它们做出了改变和努力,只不过从观众反馈看,还需更努力。
至少从目前来看,沈马CP仍是开心麻花仅剩的王牌。
01 非典型麻花
《抓娃娃》是一部非典型麻花电影。
早期的开心麻花电影,常被观众诟病是“段子喜剧”且“笑点低俗”。这种批评常见于《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时期。
在笑点方面,《抓娃娃》有了改善。这部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依靠反差、信息差制作笑料。
比如电影开头,贾冰上门想扶贫主角一家,马丽反手拿出上等雪茄招待对方;一家人在儿子面前做戏,沈腾假装骑着驴车去打工,结果直接上高速了;儿子上别墅想查探父母真实情况,开门是沈腾马丽穿着不合身的佣人服。
内核方面的改变更明显。
《抓娃娃》中有一幕,捡瓶子的马继业遭遇了更富有同学的霸凌。如果按早期麻花电影的套路,结局大概率是“破烂马”华丽转身,回归土豪之子的身份,狠狠打脸那些欺负过他的人。
这正是开心麻花从《夏洛特烦恼》开始的爽文模式——曾经的loser通过某种方式(穿越、继承遗产)登上人生巅峰,期间穿插各种刻板印象,比如为富不仁的有钱人、嫌贫爱富的前女友等等。
但《抓娃娃》并没有走“给loser精神按摩”的老路。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成长不体现在“我有钱有地位了”,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从小被操控、被欺骗的小孩,决定走出“楚门的世界”,寻找自己的路。
其实早在几年前,开心麻花就在寻求转变。
分水岭是《李茶的姑妈》。彼时,这部票房口碑都不算成功的电影,全方位放大了麻花电影的缺点,比如段子化、物化女性、拜金。《李茶的姑妈》的失利,让开心麻花2018年的影视及衍生板块营收同比下降了23.9%。
从后续作品看,开心麻花很快放弃了迎合loser美梦的路线,转而追求更普世、宏大的情感输出,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里的小人物追梦,《独行月球》里的舍小我为大家,《抓娃娃》试图探讨的也是严肃教育议题。
《独行月球》是一个案例。这部电影已经很大程度上“去早期麻花化”了,在电影首映的豆瓣场,导演张吃鱼说:“可能对我来说,比票房更重要的就是豆瓣的评分,做这个电影我就是冲着评分来的。”
只不过,口碑依旧两极分化——有观众认可麻花的改变,也有观众觉得它不搞笑还煽情。
从《独行月球》的市场表现来看,这种转向也很难说是彻底的成功。
尽管《独行月球》是22年票房榜第二,31.03亿,但其实是有些低于市场预期的。上映前,很多业内喊出的口号是“保40亿冲50亿”;上映前期,票务平台给出的总票房预测也是40亿往上。
在口碑的影响下,《独行月球》明显存在后劲不足。
《抓娃娃》会走得更远吗?从评分上看,它确实更好——《独行月球》7.3开分,上映五天就降到了6.9分,而《抓娃娃》目前仍维持在7.5分。
但《抓娃娃》或许也无法为开心麻花打一场彻底的口碑翻身仗。
02 是讽刺吗?讽刺了谁?
开心麻花转向严肃议题,效果喜忧参半。
目前最大的分歧在于,《抓娃娃》到底是讽刺中式教育还是迎合?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观众深深共情了那个东亚家庭的小孩,认为父母对马继业造成了巨大且不可逆的伤害,怒打一星。另一种观点认为主创在讽刺中式教育,给出了四到五星的评价。
出现这种南辕北辙的观感差别,原因在于《抓娃娃》本质是喜剧片,主题表达需要让位于类型满足,而它的喜剧元素和主题并不统一。
不少观众提到《抓娃娃》是育儿版《楚门的世界》。对比《楚门的世界》,《抓娃娃》的别扭感就比较明显了。
《楚门的世界》的主线简单清晰——通过看到死去的父亲、回忆初恋等事件,楚门发现所处世界存在异常,他进行了测试并开始第一次逃亡,制片人再次欺骗,楚门策划第二次出逃并成功。
全片围绕楚门觉醒、出逃展开,每一个剧情转折都有铺垫、有细节。楚门两次都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哪怕被告诫外面的世界同样虚假、危险。这是真·自由意志的觉醒。
导演也从未用喜剧手法去呈现制片人对楚门的操控与精神戕害,那出以人为实验体的真人秀从头到尾都是可怕的。
而《抓娃娃》是喜剧片,故事前半段几乎都在搞笑,且笑点主要来源于富人装穷的反差,与觉醒、讽刺没太大关系。直到马继业读高中,故事瞬间进入觉醒副本,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且潦草,比如安全“卧底”十几年的奶奶突然在继业放学路上矫健地打篮球。
马继业的觉醒过程不仅缺乏铺垫与细节,还被大量的喜剧桥段冲淡了,如奶奶的暖水袋、“诈尸”、装爆米花的骨灰盒。